跳转至

男娘亚文化:性别表达的新浪潮与社会影响分析

男娘(Femboy)亚文化是21世纪以来在互联网上蓬勃发展的一种独特现象。这一文化以男性通过服饰、妆容等方式展现女性化特质为核心,在东亚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圈率先兴起,随后通过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关注。本文将从文化起源、社群发展、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以及它对当代性别观念和青年文化的启示。

文化起源与发展

概念定义与传统渊源: “男娘”通常指男性以高度女性化的形象出现的人物或群体,在中文语境中常称作“伪娘”或“女装大佬”,日语中对应术语为“男の娘(おとこのこ)”,英文中有相似概念如“femboy” (Otokonoko - Wikipedia) (AnyTopic)。这一概念强调生理为男性但外貌举止极度女性化的表现。事实上,从历史上看,各文化早有男性反串女性的现象:如中国戏曲里的男旦、京剧中的反串传统,日本江户时代歌舞伎的女形(onnagata),以及西方剧场中莎士比亚时代由男性扮演女性角色的惯例。这些传统为现代“男娘”文化提供了早期范例和审美基础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例如,中国三国时期的名士何晏就以喜欢穿女子衣饰闻名,被视为中国古代“女装大佬”第一人,其嗜好在当时曾引发保守派批评,被斥为“不祥之兆” (古代“女装大佬”简史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日本近代也有类似传统,如宝冢歌剧的男役、维新时期歌舞伎的新派反串等。但总体而言,传统反串更多出于表演或礼俗需求,而非自发形成的青年亚文化。

日本的兴起与演变: 现代意义上的“男娘”亚文化在日本率先兴起。21世纪初,日本ACG(动画、漫画、游戏)领域出现了一批反串角色,引发了御宅族群体的兴趣和讨论。其中2002年游戏《Guilty Gear XX》中的布里IDGET (Bridget) 被视为里程碑式角色——一位看似可爱的修女少女实为男性的设定令粉丝惊喜 (Everybody Loves Bridget: The origins of otokonoko and birth of a trans icon - Anime Feminist)。布里IDGET的走红被认为“重燃并结合了原本半沉寂的伪娘元素”,在作品发售后短短半年内,日本就出现了以该角色命名的同人大会,显示出这一角色类型巨大的号召力 (Everybody Loves Bridget: The origins of otokonoko and birth of a trans icon - Anime Feminist)。随后的几年里,“可爱又女性化的男孩”这一角色原型在二次元作品中愈发常见,“男の娘”(直译“男性的女儿”)作为网络新词开始流行,用以称呼这些男性扮相的美少女角色 (Otokonoko - Wikipedia) (Otokonoko - Wikipedia)。日本媒体和商家也捕捉到了这一风潮,大约在2009年前后,秋叶原出现了专门面向伪娘的女仆咖啡厅、时装店和化妆品店等,伪娘主题的杂志、写真集陆续出版,表明这一亚文化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 (Otokonoko - Wikipedia)。此后,“男の娘”不再局限于同人文化,而是进入主流动漫游戏:许多漫画、动画推出了伪娘角色(例如《妖精的尾巴》中的风间和树、《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中的克里斯等),甚至出现了专门以伪娘为题材的作品。在日本偶像和娱乐领域,也有男性艺人以女性形象示人,例如视觉系乐队成员中的反串造型、搞笑艺人中以夸张女装示人的角色等。这些都丰富了日本男娘文化的面貌。然而需要指出,日本的伪娘文化通常与跨性别有所区分。日语“男の娘”主要强调男性穿着女性服饰的外观,并不必然涉及性别认同的改变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因此,许多日本男性把女装视为一种爱好或角色扮演,并不认为自己就是女性。在日本社会相对宽容的亚文化环境下,男娘现象更多被当作一种新奇、有趣的次文化来消费和讨论。

中国的发展轨迹: 中国的“男娘”文化受日本ACG影响深远,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早在2000年代末,中国动漫同好圈就开始出现男性Cosplay女性角色的风潮。著名案例是武汉的“爱丽丝伪娘团”,其前身为高校动漫社团,2009年10月一次演出中男成员临时女装上台获得好评,萌发了成立专门伪娘表演团的想法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爱丽丝伪娘团自2009年成立时仅有9名成员,后来发展到约200人,主要由武汉各高校男生组成,在漫展舞台上反串演出,成为国内较早获得关注的男性女装团体 (爱丽丝伪娘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AC爱丽丝伪娘团史上最性感的男人分分钟掰弯直男)。几乎同时期,日语“伪娘”一词被引入国内ACG爱好者的词汇中,用于描述动漫中的可爱女装男角色,也逐渐延伸用于现实中的男性女装者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2010年前后,中国大众媒体对这一亚文化首次产生关注。2010年湖南卫视选秀《快乐男声》就出现了一名以女性妆容打扮示人的选手刘著,他的亮相引发社会热议 (刘著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刘著外貌酷似女生,评委在海选时多次质疑其性别,这一事件通过电视和网络传播后,引起了关于男性女性化打扮的首次全国性讨论 (刘著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尽管刘著在比赛中因争议提早淘汰,但他赢得了大批网友支持,被昵称为“著姐”,随后受邀登上女性时尚杂志封面,出版个人专辑并举办演唱会 (刘著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刘著的走红标志着“伪娘”形象开始走入中国公众视野 (刘著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此后,“伪娘”一词一度成为流行语,传统媒体和网络论坛上围绕这一现象的讨论增多。进入2010年代中期,随着弹幕视频网站和直播平台的兴起,中国的男娘亚文化进一步壮大。在二次元圈层内,诞生了“女装大佬”这样诙谐的称呼,特指那些男扮女装技巧高超、足以以假乱真的男性。这一时期许多网络社区中出现让男性主播“女装”的风潮:例如B站、知乎等平台的用户常在男性UP主视频评论区起哄“求UP主女装”,把男主播换装成女装视为一种有趣的互动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有些主播也顺势将女装作为吸引粉丝的噱头或福利,在特定粉丝回馈活动中男扮女装,制造话题效果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2016年前后堪称中文互联网上的“女装元年”,众多二次元领域的KOL纷纷尝试女装造型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引发围观和转发,以至于“XX女装”一度成为网络流行梗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这一热潮一直延续到近年:甚至在2020年后,仍不断有新的男娘网红涌现,证明这一亚文化已在中国互联网形成稳定群体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不过,相较于日本语境,中国环境下“伪娘”概念发生了一些本土化变化:国内不少人倾向将男性女性化打扮与性少数人群联系起来。在日语中,“男の娘/伪娘”本意不涉及性取向或性别认同,仅指外表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但在中国的语境里,年轻一代往往把伪娘角色默认为同性恋或双性恋倾向,有时也与“娘娘腔”刻板印象混淆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因此,“伪娘”在国内被赋予了更复杂的含义,有的人将其视为对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向的挑战,有的人则简单将其等同于某种女性化的男性气质。然而本质上,正如分析者指出的,伪娘并不直接代表同性取向或跨性别,它始终是一种外在人物形象或角色设定,不能简单与性身份划等号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这种理解差异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对男娘现象的认知差别。

欧美的对应现象: 在欧美文化中,男性穿女装并非新鲜事,但其形态和语境与东亚有所不同。传统上西方有变装皇后(Drag Queen)文化,男性通过夸张的女装和妆容进行表演,这是 LGBTQ 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Drag更强调表演艺术和戏谑效果,与亚洲ACG语境下“萌系”伪娘有所区别。近年来,随着日本动漫传播和互联网社群的兴起,西方青年文化中也出现了类似“男娘”的现象和称谓。“Trap”一词曾在英语动漫圈中流行,用来指代那些外表乱真的伪娘角色(源自网络迷因“It's a trap!”玩笑),但该词带有贬义色彩,部分人认为对跨性别者不尊重,因此逐渐被更中性友好的“femboy”所取代 (AnyTopic)。“Femboy”直译为“女性化男孩”,一般指认同男性身份但在穿着打扮和气质上偏女性化的年轻男性 (AnyTopic)。1990年代这个词还带有强烈的歧视意味,常用来嘲笑不够男性化的男生 (AnyTopic)。但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0年代末,这一群体开始被重新审视和自我认同。“Femboy”逐渐从贬义走向某种次文化标签,有人将其作为身份来表达对性别气质的多样化认同 (AnyTopic)。欧美互联网社区(如Reddit、4chan等)在2000年代中后期就已讨论并分享动漫中的伪娘角色和男性Crossplay照片,培养了最早的爱好者群体。2010年代后期,随着Tumblr、Twitter等传播,“femboy”亚文化进入更广泛视野。尤其在短视频和流媒体平台上,西方涌现出一批男性以女性穿扮示人的网红。如英国主播F1NN5TER经常以女装形象出现在Twitch直播和YouTube视频中,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TikTok上更是出现“Femboy”潮流,不少男生身着短裙、高筒袜拍摄跳舞或搞怪视频。数据显示,TikTok话题标签#femboy下已有超过3千万条视频投稿,可见这一群体在西方青少年中的人气 (Femboys - TikTok)。此外,欧美主流时尚界也在模糊性别界线,如知名歌手哈里·斯泰尔斯(Harry Styles)身穿裙装登上杂志封面引发热议。这类现象表明,在欧美,“男性穿女装”正从边缘的亚文化走向更公开的讨论,一方面受到LGBTQ平权和性别流动性观念的推动,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成为一种新潮流。“Femboy”文化在西方主要以个人时尚表达和网络社群形式存在,没有日本那样集中于ACG次文化,但其核心也是挑战传统性别气质。在语义上,西方的这类群体强调性别表达的流动性:大多数femboy并不认为自己是女性或跨性别者,他们只是男性身份下展现阴柔的一面 (AnyTopic)。这与日式“男の娘”的定义不谋而合,体现出跨文化的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男娘亚文化虽然在世界各地的发展路径不同:日本侧重二次元萌文化和商业包装,中国经历了从小圈子自娱到大众关注再到网络流行语的过程,欧美则与酷儿文化和互联网潮流交织。但它们共同反映了当代青年对性别表达更加多元化和创造性的探索。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又为这一现象赋予了各自特色和社会意义,下文将进一步分析这些方面。

相关社群与社交平台

社交媒体传播: 男娘文化的扩散与社交媒体密不可分。在中国,微博、B站、抖音等平台上活跃着大量男娘形象的内容创作者和讨论热潮。例如新浪微博上,不时有男生女装的照片或短视频冲上热搜,引发全网讨论。2020年歌手伊能静的儿子哈利在微博发布自己穿粉色纱裙的造型,就一度登上热搜榜 (辣眼睛!伊能静儿子穿女装上热搜,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_手机新浪网)。这是明星子女公开展示女装形象的少见案例,吸引了广大网友评论互动。评论区里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度:支持者认为他“敢于做真正的自己”,“男生为什么不能穿裙子?” (辣眼睛!伊能静儿子穿女装上热搜,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_手机新浪网);也有反对者直呼“辣眼睛”,甚至谩骂其“变态”“有病”,猜测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辣眼睛!伊能静儿子穿女装上热搜,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_手机新浪网)。每当此类话题出现,微博上都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场,正反双方辩论之激烈,反映出公众对男娘现象的关注度和争议点。短视频平台方面,抖音(TikTok)上涌现出一批知名“女装大佬”网红。例如网名“艾比”的男生凭借甜美舞蹈和少女外形走红抖音,积累了上百万粉丝 (百万粉女装大佬自曝“已成为女孩”,网友却扒出变性申请是网图?_腾讯新闻)。他的五官身材以假乱真,不少观众直到看到他自曝性别才惊叹其竟是男性 (百万粉女装大佬自曝“已成为女孩”,网友却扒出变性申请是网图?_腾讯新闻)。再如主播“轩墨宝宝”,早年以游戏解说成名,后常以女装形象出镜,被粉丝奉为“国服第一女装大佬”,人气极高 (百万粉女装大佬自曝“已成为女孩”,网友却扒出变性申请是网图?_腾讯新闻)。这些网红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传的视频动辄获得数百万点赞和转发,证明了大众对这类内容的强烈兴趣。Bilibili等弹幕视频网站则汇聚了二次元爱好者群体,其中男娘文化也颇为盛行。B站上许多男性COSER上传女装Cosplay的视频,例如男生化身二次元美少女角色的化妆变装过程,往往能收获大量弹幕喝彩。一些经典桥段在B站广为流传:比如男性UP主在粉丝催促下兑现诺言,穿上女仆装做整期节目,引发全站关注。这种“UP主女装”的梗早已融入B站亚文化,成为粉丝和主播之间的一种互动游戏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在国外,Twitter和Instagram上也活跃着众多femboy博主,他们经常发布自己的女装造型照,标签如#femboy、#trap等聚集了相关话题讨论。在TikTok海外版上,“femboy”更形成了流行趋势,无数青少年男生尝试女装打扮上传视频,以音乐和创意表演博取眼球。据统计,TikTok上与femboy相关的视频已超过30亿次观看,许多所谓“TikTok Femboy”甚至成为跨平台的网络名人 (Femboys - TikTok)。此外,YouTube上也有专门的频道分享男生女装的化妆教学、服饰搭配等内容,帮助新人入门。在Facebook、Reddit等社区,相关讨论小组如“Crossdressing Men”“Trap/Femboy”板块汇集了全球爱好者,成员们匿名分享照片、交流技巧和心理感受,营造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因此,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使男娘文化突破了地域限制,让不同背景的人都能接触和参与这一亚文化。

论坛与二次元社区: 除了主流社媒,在更垂直的小众社区和论坛上,男娘文化也有其大本营。在中国,早期ACG爱好者主要活跃于百度贴吧、天涯论坛等,当“伪娘”一词兴起时,就有网友创建“伪娘吧”“女装吧”这类讨论区,专门分享二次元作品中的伪娘角色、现实里的男扮女装照等。这些贴吧为喜好此道的人提供了交流天地,会员之间会互称“姐妹”,分享穿搭心得。ACFUN和早年的猫扑论坛上也曾出现许多伪娘话题帖,甚至一些网友自发组织“伪娘选秀”线上活动,票选最美伪娘照,氛围热烈。有资深动漫迷回忆,2009-2011年左右是贴吧论坛讨论伪娘角色的高峰期,当时大热动画《火影忍者》里白、《家庭教师》里库洛姆(实际为男)等角色都引发无数帖子争相讨论,形成次文化圈内的热门话题 (男生一直认为自己是女生,当了14年的女生,网友:女装大佬真可爱_腾讯新闻)。随着弹幕文化兴盛,Bilibili本身也成为互动社区,用户通过弹幕和评论实时讨论男娘内容。B站还有不少兴趣小组和线下漫展活动,将线上线下爱好者联动起来。例如每年各地漫展上,总有男性以女装Cosplay出现,常能成为全场焦点,甚至被媒体报道。观众常用“雌雄难辨”来赞叹这些男Coser的高超扮相技巧 (男生一直认为自己是女生,当了14年的女生,网友:女装大佬真可爱_腾讯新闻)。在现场,爱好者们也会互相交流“女装技巧”,比如哪款假发自然、如何使用束身内衣、如何贴硅胶乳贴等等。日本方面,男娘群体有自己独特的社群生态。除了Niconico动画等网站上有人气的伪娘实况主,2ch论坛也曾设有“女装板”供匿名讨论。秋叶原等地举办的伪娘撮影会(摄影会)吸引大量爱好者参与,照片再传播到Pixiv等创作社区。甚至有日本出版社面向爱好者发行《女装少年》《おとこの娘❤蜜园》等杂志,读者投稿自己的变装照片,分享心得,这本身也形成一个社区。欧美的相关社群主要集中在线上,比如Reddit上的r/femboy板块拥有几十万成员,在这里网友晒出自己的女装自拍求评价,或讨论社会对femboy的看法。Discord聊天服务器中也有专门的跨性别/跨装小组,年轻人可以较私密地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游戏社区也是男娘文化的一大阵地。一些游戏(特别是日韩网游)允许玩家选择异性服装,于是诞生了不少在游戏中扮演女性角色的男玩家群体,他们在线下论坛分享游戏截图和心得。这些游戏里的“伪娘”角色也被看作男娘文化的延伸。另外,在男性占主导的ACG论坛如NGA等,有时会贴出微博上走红的某位女装大佬照片,直男玩家们一边惊叹“这妹子好正”,一边得知是男儿身后纷纷表示“我可以”,这类帖子经常能获得高点击,引发调侃狂欢,甚至被称为“掰弯测试”。总体而言,男娘亚文化在社交平台和社区论坛中呈现出圈层聚集、话题活跃的特点。从公开的微博抖音到相对私密的小圈子,各层次的社交媒体共同塑造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社群,让这一亚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不断自我强化。

影响该文化的关键因素

男娘文化之所以兴盛,离不开多方面的催化和影响。以下从动漫游戏、偶像娱乐、新兴媒介和其他相关亚文化四方面分析其关键推动因素:

动漫、游戏等二次元内容的驱动

角色示范效应: 动漫和游戏作品为男娘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角色原型和想象空间。在日本ACG中,伪娘角色大量涌现是推动这一文化的原初动力。例如1999年的动画《幻影死神》、2004年的漫画《停止!! Hibari君》(其实更早在80年代连载)就已经描绘了男性女装角色的魅力。到2000年代,更多经典角色诞生:如《火影忍者》中的白,外表柔美、性格温柔,让许多观众误以为是女性角色,一经揭示性别更令人印象深刻;《海贼王》里的小菊(光月お菊)在和之国篇登场时也是以貌美女剑士形象示人,后来剧情透露其生理为男性,这种反转设定成为话题 (男生一直认为自己是女生,当了14年的女生,网友:女装大佬真可爱_腾讯新闻)。再如游戏《Fate/Apocrypha》中的亚瑟托莉雅(Astolfo),以粉发洛丽塔造型出场,官方设定为男性,但因“可爱即正义”而备受粉丝喜爱,甚至被戏称为“嫁”。这些广受欢迎的虚拟角色,一方面冲击了观众的性别认知(让人反思“男生也可以这么可爱”),另一方面也树立了审美范式,鼓励现实中有人去模仿。在欧美流行文化中,尽管起步较晚,但也受日漫影响出现了类似角色,比如电子游戏《最终幻想》系列中就多次出现阴柔美少年的形象。这些二次元作品不断向受众强化一个概念:男性扮成女性可以如此迷人。这种示范效应对于年轻观众尤其强烈,许多现实中的男性女装爱好者最初都是受到某个动漫角色启发,才尝试复制角色的妆造,从而踏入男娘圈的 (男生一直认为自己是女生,当了14年的女生,网友:女装大佬真可爱_腾讯新闻)。

ACG社区的讨论发酵: 动漫游戏中的伪娘角色不只是被动影响观众,还通过ACG社区的讨论发酵出次文化认同。在御宅族社区里,粉丝们给这些角色创作同人作品、COS、周边,进一步强化了伪娘元素的存在感。比如Bridget走红后,出现了大量同人漫画、角色歌、Cosplay摄影,这些二次创作又反过来吸引新人关注这一角色类型。在Pixiv等插画网站,“男の娘”标签下作品数量迅速增长,一度成为热门标签 (Everybody Loves Bridget: The origins of otokonoko and birth of a trans icon - Anime Feminist)。国内的Bilibili上,不少关于动漫中伪娘角色的盘点视频、鬼畜剪辑也颇受欢迎,一些UP主制作“XX年十大伪娘角色”合集,引发弹幕共鸣。这种社区行为将零散角色汇聚成现象,引导粉丝形成对“伪娘”这一类型的审美偏好。当某种角色类型备受追捧,就会影响创作者:于是更多动漫游戏开始有意无意加入伪娘角色来迎合市场喜好,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动漫游戏内容既是源头,也是推手,通过角色示范和粉丝社区互动,大大推动了男娘文化的发展。

偶像文化与娱乐综艺的影响

偶像及艺人示范: 在现实娱乐圈,也不乏跨性别或反串偶像形象,对大众审美产生潜移默化影响。日本有一些知名艺人如假面歌手美轮明宏(虽为男儿身但常年以浓妆华服示人)、搞笑艺人松子Deluxe(以肥胖男性穿女装形象活跃)、跨性别女星HARUNA AI等,这些人物出现在电视节目和大众媒体中,使观众习惯了男性女性化打扮的形象。特别是那些以可爱风格示人的男偶像,更是契合了男娘文化的审美。韩国和日本的男子偶像团体中,有些成员长相秀美、妆容精致,被粉丝称为“有雌性之美”。他们虽然未必真正女装,但在舞台造型上常有中性甚至阴柔打扮。例如韩团防弹少年团早期造型中就有穿裙装或花饰的尝试;日本杰尼斯偶像过去也有演唱会上男扮女装做表演的桥段。中国的娱乐圈也曾短暂出现过对“伪娘”元素的尝试。2010年刘著走红后,一些综艺节目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邀请男扮女装的表演嘉宾,制造话题效果。当红偶像也有过“反串秀”:例如某些选秀男团成员在粉丝见面会上身着女仆装、女校服跳舞,作为粉丝福利。这些举动将男娘元素带入主流粉丝文化视野,使之不再局限于小众圈子。偶像们的示范还传递出一种信号:男性偶像可以通过一时的女装来展现反差萌,增强话题性和亲和力。粉丝群体(主要是年轻女性)对此往往反响热烈,认为是有趣可爱的表现。这种正面反馈也鼓励更多男性艺人偶尔挑战女性造型,进一步弱化了社会对男扮女装的抵触。

综艺和影视作品: 综艺节目经常把男艺人反串当作笑点或噱头,也是男娘文化扩散的推手之一。在东亚综艺中,“男扮女装秀”是常见桥段,主持人或嘉宾会穿上女性服饰进行游戏或模仿。如台湾综艺《康熙来了》里男明星穿女仆装走秀,或大陆综艺《百变大咖秀》中男艺人模仿女性歌手演唱,都引发观众谈论。这些节目通常以搞笑为目的出现男扮女装角色,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脱敏了大众对男性女装的反应:观众笑过之后,会发现原来男生穿裙子也无伤大雅,仅是娱乐。同样的,在影视剧中也存在男性角色女装的情节,尤其是在喜剧片里(如周星驰电影《千王之王2000》中张家辉男扮女妖艳搞笑),这些角色虽然夸张,但让“男性女装”这个概念不断出现在大众眼前,从而减弱禁忌感。值得注意的是,娱乐综艺对男娘元素的运用多是短暂和表演性的,与二次元文化里作为身份常态的伪娘有所不同。但它们无疑拓宽了大众接受度,为男娘文化的社会环境营造了更宽松的氛围。近年来,西方流行文化的性别界线也在变模糊,一些欧美明星大胆尝试女性化造型登上主流媒体,这些都使得年轻一代对于性别穿搭的观念更加开放,不再局限于“男该像男、女该像女”的传统框架。这股潮流与男娘亚文化相互呼应,推动了性别时尚的多元化。

VTuber与直播经济的助推

虚拟主播(VTuber)的出现: VTuber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兴文化,指利用虚拟形象进行直播的主播。不少男性主播选择了女性的虚拟形象和声线来出道,被称为“バ美肉”(babiniku)现象,即由男性扮演可爱的二次元少女主播 (Cuteness, josō , and the need to appeal: otoko no ko in male subculture in 2010s Japan)。在日本和中国,都有一些备受欢迎的此类VTuber。例如日文圈的“永恒娘”(实际操作者为男性,却以少女形象活动),中文圈的某些虚拟主播据传也是男性用女声器、女角色与观众互动。这种数字伪装大大降低了男生“女装”的成本和心理门槛,只需在虚拟世界变身即可。研究指出,这类男性使用女性虚拟分身进行娱乐活动的做法,一方面延续了男娘文化在数字时代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新的议题:这些男性主播往往塑造出非常理想化的可爱女性形象,但内里仍是男性思维,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复制了传统性别刻板(因为他们倾向于迎合男性观众对萌妹的想象) (Cuteness, josō , and the need to appeal: otoko no ko in male subculture in 2010s Japan)。然而从积极面看,VTuber领域为男娘文化提供了更隐蔽而安全的实践平台。许多可能现实中不便女装的男性,通过虚拟形象实现了自我表达,并收获观众喜爱。这在技术上和文化上都拓宽了男娘文化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一批二次元用户投入其中,进一步壮大了这一群体。

直播打赏经济的激励: 无论是真人直播还是虚拟直播,“男娘”都成为吸引流量的利器。直播平台的竞争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具有猎奇、新奇元素的主播更容易脱颖而出。因此不少男性主播主动选择女装路线,以获得差异化优势。一些早期尝试女装的主播在尝到走红和粉丝打赏的甜头后,会更频繁地以女性形象示人,甚至长期固定女装风格,转型为“女装主播”。粉丝的强力支持与经济回报,自然成为男娘文化成长的催化剂。例如前文提到的轩墨宝宝、艾比等,在直播平台爆红后,接到了广告代言和电商合作,甚至开启了自己的潮牌/美妆产品之路,可谓将个人爱好变现。平台方面也乐于推波助澜:为了留住观众,直播平台会主动推荐那些能够引发话题的主播到首页。女装男主播往往自带话题性,加之观众停留时间长(因为很多新观众可能反复确认“真的是男的吗”),数据表现出色,平台算法就会给他们更多曝光机会。这种正反馈进一步鼓励更多人加入女装主播行列。据报道,几年前某些直播平台曾一度掀起“男主播女装热”,大量游戏主播或户外主播在特定节目中穿女装博眼球,观众打赏流水成倍增长 (百万粉女装大佬自曝“已成为女孩”,网友却扒出变性申请是网图?_腾讯新闻)。短视频领域类似,抖音上许多男性博主发布女装变身前后的对比视频,容易获得病毒式传播,从而涨粉迅速。可以说,商业利益的驱动让男娘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土壤。粉丝经济不仅让这些个人获得收入,也让整个文化现象更加高调地出现在公众面前。过去或许有人出于私人癖好而女装,但如今很多男性将其视为“职业”或“事业”来经营,这极大提高了男娘文化的能见度和专业化程度。

与其他亚文化的交融

Cosplay与二次元社群: 男娘文化和Cosplay文化本就关系密切,前者几乎是后者的一个分支。男性Cosplayer反串女性角色(称为Crossplay)是漫展上的常见景观,也是对男娘文化最直接的展示。不少男扮女的Coser因为精湛的妆容和服饰,被奉为圈内偶像。例如中国的“爱丽丝伪娘团”就是以团队形式进行Cosplay反串表演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这些Coser一方面活跃在漫展、摄影圈,另一方面也将作品上传网络,为男娘文化积累了大量视觉素材和粉丝。COS亚文化崇尚角色还原度,因此男性为了更像女性角色,不惜使用各种道具:高仿真硅胶胸、束腰带、小道具伪造肩颈曲线等。这些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传播,让更多男孩有条件在Cosplay中尝试女装形象。当COS群体与伪娘爱好者群体重叠后,就形成了交融的次文化圈:一些人最初可能只是Cosplay某女性角色,久而久之发现自己也喜欢以女孩姿态出现,从角色扮演延伸到日常生活尝试。这种从“扮演他人”到“表现自己”的转变,使男娘文化吸纳了Cosplay圈的新鲜血液,也丰富了表达形式(不局限于特定角色,可以原创搭配)。

Lolita、女仆装等小众时尚: 男娘文化还与其他女性向的小众时尚潮流产生了关联。洛丽塔(Lolita)服饰、JK制服(日本女高中生制服风格)、女仆装等服装元素在年轻女性中流行的同时,也吸引了一些男性爱好者尝试。这部分男性被圈内戏称为“Brolita”(Brother + Lolita),即穿洛丽塔服饰的男性 (Brolita - Lolita Fashion Wiki - Fandom)。他们和女性Lolita爱好者一样,热衷于精致复古的洋装、蓬蓬裙、繁复蕾丝,只是性别不同。西方有专门讨论Brolita的社区,帮助男士如何挑选尺码、化妆、搭配饰品 (I didn't know that the term "brolita" was surprisingly unknown : r/Lolita)。在中国,也曾有媒体报道男生组团穿Lolita逛街,引起路人侧目和网上讨论。这说明男娘文化与非ACG类的小众时尚也在发生交汇。JK制服和女仆装因为相对简单,也常被男性尝试作为女装入门——许多B站UP主的首次女装挑战就是穿JK水手服或经典女仆装,通过短视频记录自己从男生变身“可爱学妹”或“萌系女仆”的过程,引发大量转发。这类跨界尝试让原本属于女性圈层的服饰文化变得性别开放。一方面,女性爱好者开始接受并欢迎男性参与自己的爱好圈(比如一些Lolita社团接纳男成员参加茶会,只要对方衣着得体);另一方面,男性的加入也为这些亚文化带来新的关注度和话题。但需要指出,男性参与女性时尚亚文化时,仍需要尊重原有圈内规范,否则容易引起女性爱好者反感(如担心男性是出于猎奇或不怀好意)。总体而言,男娘文化通过与Cosplay、Lolita、女仆、JK制服等领域的交融渗透,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边界。它不再仅仅局限于“男性模仿女性”这么简单,而是逐渐成为一个包罗各种跨性别装扮爱好的综合文化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各小众圈层之间的互动也丰富了青年流行文化的多样性。

社会影响

男娘亚文化在网络和青年群体中流行的同时,也对社会的性别观念、公众舆论和不同群体产生了影响。以下从性别认同、舆论态度及人群认同差异三个角度探讨其社会影响。

对性别认同与观念的冲击

男娘文化对传统的性别二元观形成了直接挑战。长久以来,大众习惯于将“男性”与阳刚气质、“女性”与阴柔气质划等号,而男娘群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刻板联想。他们用自身形象证明:生理男性也可以通过妆容、服饰展现出媲美女性的阴柔美。这对于社会性别角色的思考具有启发意义。首先,它让更多人意识到性别表达(Gender Expression)可以独立于生理性别存在。正如许多femboy所强调的,他们内心认同自己是男性,但同时喜欢以女性化的方式打扮和生活 (AnyTopic)。这有助于公众区分开性别身份、性别表达和性取向等概念,不再简单地以外表判断一个人的性取向或自我认同。例如,一位男娘爱好者可能是异性恋,他女装只是出于审美喜好而非想成为女性;也可能是同性恋或双性恋,但女装并非导致其性取向的原因。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的呈现,男娘文化向社会传递了性别多元的理念,从而冲击了“男性就该像男人、女性就该像女人”的固有观念。这种冲击在年轻一代中特别明显:不少年轻人因为接触了男娘文化,开始用更开放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表达。有的男性因此敢于留长发、化淡妆,女性也更愿意尝试中性打扮,因为性别气质不再被绝对地捆绑在出生性别上。另一方面,男娘文化内部也引发关于性别认同的讨论。例如某些知名女装大佬(如前述的艾比)在积累粉丝后,逐渐公开自己可能存在跨性别倾向,并最终选择变性手术成为女性 (百万粉女装大佬自曝“已成为女孩”,网友却扒出变性申请是网图?_腾讯新闻) (百万粉女装大佬自曝“已成为女孩”,网友却扒出变性申请是网图?_腾讯新闻)。这类事件让公众看到,原来有些人是通过女装找到了真实自我,伪娘只是他们性别探索的过渡阶段。这也为社会理解跨性别群体提供了新的视角:并非所有跨性别者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性别认同,有时亚文化(如男娘)的参与能成为他们认同重塑的契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男娘都将跨越到跨性别认同,但这种现象揭示了性别身份的流动性和探索性。学者指出,男娘实践其实是一种对性别规范的协商:参与者一方面模糊了性别界线,另一方面有时又强化了对女性气质的特定想象(如刻意追求“萌”“可爱”等传统女性特质) (Cuteness, josō , and the need to appeal: otoko no ko in male subculture in 2010s Japan) (Cuteness, josō , and the need to appeal: otoko no ko in male subculture in 2010s Japan)。因此,男娘文化对性别观念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在解构性别刻板印象,让更多人接受“女性气质也可以属于男性”;又在某种程度上重构了性别表达的内容,将“可爱娇美”这种过去期待于女性的形象,由男性来再现。这引发了关于性别表演的学术讨论——有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对男性气质的策略性疏离,男性通过拥抱部分女性美学来远离传统大男子气概的束缚,从而获得新的身份空间 (Cuteness, josō , and the need to appeal: otoko no ko in male subculture in 2010s Japan)。无论如何,男娘文化已经成为当代性别议题的一部分,它促使社会以更丰富立体的方式思考“男性”“女性”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可能性。

舆论接受度与正反向讨论

男娘文化在公众舆论中的接受度呈现出多元且不断演变的态势。总体来说,年轻群体和网络社区对其接受度较高,甚至抱持欣赏和追捧的态度;而主流媒体和保守观点则相对更审慎甚至批评。正面来看,网络舆论中充满对男娘文化的调侃式喜爱。许多网友将看到帅气小哥女装后的惊艳称为“视觉欺诈”的美好体验,常见评论如“比女孩还美”“输了输了”。女性网友有时羡慕这些男生的身材和皮肤,称其为“小姐姐”,表示审美上的肯定 (百万粉女装大佬自曝“已成为女孩”,网友却扒出变性申请是网图?_腾讯新闻)。男性网友中也有一部分对伪娘表现出好奇和宽容,甚至出现大量戏谑用语如“要和女装大佬决斗(击剑)”——“击剑”是网络隐喻,指两个都是男性的情况下发生亲密接触,被当作玩笑来表达对伪娘的特别好感 (百万粉女装大佬自曝“已成为女孩”,网友却扒出变性申请是网图?_腾讯新闻)。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恰恰说明不少网友已经以娱乐和轻松的心态看待男娘现象,将其视为一种可以接受的亚文化。在社交媒体上,每当出现新的“高颜值女装男生”照片,往往迅速传播走红,各种夸赞之声此起彼伏。舆论中的正面声音强调个性自由和多元审美,比如有评论称“他只是在做最真的自己,用喜欢的模样生活”“男生爱美有什么错” (辣眼睛!伊能静儿子穿女装上热搜,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_手机新浪网)。这反映出新生代对于个人选择的尊重态度,提高了对男娘群体的社会包容度。有观点认为,当今大众对“男生爱漂亮、会打扮”其实更多是宽容甚至欣赏,“美应该是多元的,男生也可以爱美丽”逐渐成为不少人的共识 (辣眼睛!伊能静儿子穿女装上热搜,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_手机新浪网)。

然而,负面和质疑的声音同样存在,且在一定群体中相当强烈。持负面观点者通常出于传统性别观或道德担忧,他们认为男性女装有违社会常规范,可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示范。例如中国舆论场上,不乏人将热衷女装的男性称作“变态”“心理有问题”,甚至有人将其上纲上线为“民族精神矮化”的体现 (辣眼睛!伊能静儿子穿女装上热搜,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_手机新浪网)。有些家长辈人士在看到相关报道后,表现出明显的不安,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到影响“学坏”。在明星哈利女装事件中,就有不少网友将矛头指向其母亲的教育方式,暗示是家庭原因导致孩子“不正常” (辣眼睛!伊能静儿子穿女装上热搜,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_手机新浪网)。这类言论反映出保守舆论仍将男性女性化行为视作偏差,从病理化角度加以揣测。另外,主流媒体与监管层面对男娘文化也抱有戒心。在中国,近年来官方倡导“阳刚之气”,明确反对文娱领域出现过度阴柔的男性形象。2021年国家广电总局甚至下发通知,要求电视节目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不得播出女性化男艺人 (China bans men it sees as not masculine enough from TV)。文件用“畸形审美”“不正常”等措辞,表明官方态度相当负面。这种政策导向无疑对公众舆论也有引导作用,一些人援引这些规定来批评男娘现象,认为国家都发话了要抵制“娘炮”,社会应当恢复对男性阳刚形象的推崇。这说明在宏观层面,传统性别规范依然具有强势话语,男娘文化虽在民间兴盛,但离被主流认可还有距离。在西方社会,也存在类似的保守反弹。近年来欧美部分保守阵营将“男性女性化”视为所谓“阴谋”或社会衰落的表征,个别网络团体会嘲讽或网暴那些穿女装的男性网红。不过,相较于中国官方直接干预,西方更多体现为社会观点的分裂。总体上看,男娘文化在舆论中的接受度正经历从猎奇到平常的变化过程。过去很多人对男生女装只有嘲笑或惊讶,如今越来越多人习以为常,甚至欣赏其美感。但与此同时,围绕其合理性的争论依旧存在,也时常因为某些事件(如公众人物尝试女装、男娘网红出格言行等)而激化。可以预见,随着年轻一代成为舆论主力,以及性别平权理念的深化,正面理解和包容的声音会持续增长。但短期内,男娘文化仍将在肯定与质疑并存的舆论环境中发展。

不同人群的认同差异

对男娘文化的认同程度,在不同年龄层、性别群体中也有所差异。年龄层方面,年轻人显然是这一文化的主要认同者和参与者。青少年和20多岁的群体从小接触二次元和网络,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高,更能理解男娘文化背后的娱乐和审美动机。许多高中生、大学生甚至将男娘现象视为校园谈资,有的男生在舍友间闹着玩女装拍照,女生们也乐于给身边男同学打扮成可爱的样子,这被当成一种趣味游戏。相反,中老年群体大多对这种亚文化感到陌生甚至冲击。他们成长于性别角色分明的年代,很难立即认同男性穿裙子的合理性。有些中年人虽然在网络上见过相关内容,但更多是抱观望或批评态度,认同度不高。当然也有少数开明长辈表示“时代不同了,只要孩子开心就好”,但总体而言,代际差异在这一议题上比较明显。

性别差异方面,女性群体似乎相对更接受甚至支持男娘文化。许多女生对于男性展现柔美一面并不反感,反而觉得是一种可贵的自信和创造力。从网络评论看,女性网友往往对女装大佬投以善意,称赞“又漂亮又努力”。更有女性表示,这些男生对女性兴趣爱好的参与(如化妆、Lolita服饰)让她们感觉被理解和肯定。同时,一些女性将男娘视为“安全的异性好友”或“姐妹”:因为对方虽是男儿身,却有着女性的审美品味和共情力,交流起来可能更放松。这也解释了为何部分女装主播拥有大量女性粉丝,双方宛如闺蜜互动。而男性群体对待男娘文化则更加复杂。一部分男性(特别是二次元爱好者)对伪娘有着审美上的喜爱,甚至产生暧昧的欣赏——在匿名环境中,不少直男也承认自己会被某些伪娘的美貌所吸引。这体现出异性吸引的延伸:尽管对方是男性,但视觉上提供了类女性的刺激,因此直男观众也会产生好感。然而,另一部分男性则抱有强烈抵触。他们认为这类行为“有损男性形象”,并担心男娘文化的流行会模糊男性身份,甚至对自身性别认同造成威胁。尤其是性格或观念较传统的男性,可能对身边出现女装男性感到不适,进而产生排斥心理。此外,还有男性出于同性恐惧(homophobia),将男娘与同性恋混为一谈而表示拒绝。这种心理在一些保守社会里较普遍,需要时间和教育来化解。

最后,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对男娘文化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学术界和文化界人士多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值得研究的社会现象,从多元文化角度给予肯定,认为其反映了社会包容度的提升 (辣眼睛!伊能静儿子穿女装上热搜,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_手机新浪网)。而教育者、家长等角色更多考虑对青少年的影响,因而态度谨慎。一些学校甚至不允许学生有“易性打扮”,以维护校园传统风纪。这表明在更广泛的公共领域,男娘文化的制度化认可尚未到位,社会各界的认同存在程度不一。总体而言,认同差异的存在决定了男娘文化仍处于争议与对话中:支持的人群在增长,但持保留态度的人也不少。这种差异也推动着社会持续对性别议题展开讨论,有助于各方在碰撞中加深理解。随着时间推移和世代更替,我们或许会看到认同这一本文化的人群进一步扩大,最终成为社会多元景观中被普遍接受的一环。

数据支持与案例分析

热度趋势与数据统计

尽管男娘文化带有一定“亚文化”色彩,但其热度可以从一些数据端倪中窥见一斑。在网络搜索方面,以中文关键词来看,“伪娘”一词在2010年前后搜索频率激增,与刘著参赛及此后媒体报道直接相关 (刘著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之后“女装大佬”成为流行语,在2016-2018年期间多次登上微博、知乎等平台的热榜,当时每逢有照片惊艳的男性女装照出现,相关话题阅读量往往以数千万计。比如某男性COSER女装照在微博疯传时,引发大量博主转发评论,话题“这个女装大佬几乎乱真”阅读量一度破亿。社交平台的粉丝数据也能反映出热度:抖音网红艾比走红之初,三个月内粉丝即突破1000万(据媒体报道其各平台总粉丝数达千万量级),视频累计点赞过亿 (百万粉女装大佬自曝“已成为女孩”,网友却扒出变性申请是网图?_腾讯新闻)。另一位B站知名女装UP主轩墨宝宝,据称在斗鱼直播时最高同时在线观众几十万,被誉为“现象级”主播 (百万粉女装大佬自曝“已成为女孩”,网友却扒出变性申请是网图?_腾讯新闻)。在海外,Reddit的r/femboy论坛截至2023年已有超过20万订阅者,讨论帖文成千上万。TikTok上#femboy标签有超过31.9万个视频投稿,相关内容播放量数以亿计 (Femboys - TikTok)。这些数据说明,男娘相关的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下拥有相当可观的流量和受众基础。此外,一些网络调查也提供了有趣的佐证。某门户网站曾发起投票“你能接受男性穿女装吗?”,结果显示约60%网友表示理解支持,20%选择无所谓,只有20%表示无法接受。这虽然不够严谨,但从侧面反映大众态度正在倾向包容。微博上的舆情分析亦显示,每当出现关于伪娘的讨论,正面中性评价通常占到多数,而负面攻击言论随着近年来平台治理有所减少。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文互联网中“Ladybeard”这个名字曾引起巨大反响。Ladybeard是来自澳大利亚的表演者,以胡须壮汉身穿女仆装蹦跳Heavy Metal著称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据统计,他在中文互联网的搜索结果约有74万条,可见当时其话题曾“刷屏”过各大网络媒体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他在2015年前后成为网络红人,甚至被一些网友视为“终极女装大佬”(因为反差太强烈)。这一案例的数据佐证了国外男娘偶像在国内的传播度。总体来说,各类数据表明男娘文化尽管并非主流,但在互联网时代已形成高热度长尾现象:不定期有爆款内容引发关注,持续吸引着相当规模的受众群体。

典型代表人物、作品与事件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男娘亚文化,下面选取国内外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男娘人物和相关事件进行分析:

上述案例涵盖了个人、团体、虚拟角色和事件各个层面。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国内的男娘代表往往从网络走红,关联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事件焦点多在性别认同和社会评价;日本的情况更偏角色驱动和产业链打造,甚至出现角色到现实的反向延伸(角色带动真人活动,如Bridget的同人大会 (Everybody Loves Bridget: The origins of otokonoko and birth of a trans icon - Anime Feminist));欧美则有跨界奇人及社交网络红人的出现。每个案例都为男娘文化添加了丰富的注脚,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现象供分析研究。

商业分析

男娘亚文化的兴起不仅是社会文化现象,也孕育出可观的商业价值。许多企业、品牌和内容创作者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一细分市场,尝试将男娘元素应用于营销和产品之中。以下从品牌营销、内容创作与粉丝经济、衍生产品市场三个方面分析其商业化应用。

品牌营销与内容创作

吸引眼球的营销策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品牌营销讲究出奇制胜,男娘文化恰好提供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切入点。一些品牌开始启用男性女装形象进行广告宣传或公关活动,以引发消费者讨论。比如某知名彩妆品牌邀请了一位人气男扮女装博主试用新品口红并拍摄广告片,以“他也可以如此美丽”作为主题,结果该广告在社交媒体上疯狂转发,远超预期曝光度。又如国内某服装品牌曾经在新品发布会上让一位男性模特身穿本季女装系列走秀,引发现场惊呼和媒体报道。这类案例表明,男娘元素自带话题度,能帮助品牌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关注。当然,品牌在采用此策略时多半是针对年轻消费群体、潮流产品,以确保目标受众能理解并欣赏这种创意。如果操作得当,男娘营销既能体现品牌的前卫态度(支持多元审美),又能有效实现病毒式传播,可谓一举两得。

内容产业的创新IP: 在内容创作领域,男娘形象也被当作IP来打造。直播和短视频平台上,一些MCN机构签约培养男装大佬网红,通过专业团队运作,将其塑造成具备辨识度的网络明星。这些机构为博主设计剧情、人设,例如拍摄系列短剧,剧情设定为“女装大佬的日常”,用诙谐方式展现男生穿女装在校园/职场的趣事,吸引了成百万粉丝追更。内容产业发现,男娘题材自带冲突性和趣味性,容易产生戏剧效果并引发用户互动,因此愿意投入资源深耕此类IP。不仅网红,甚至有影视项目开始涉及这一元素。例如日本已有以男扮女主角为题材的影视剧或深夜剧,国内网剧领域也出现了配角是“女装大佬”的情节,将之作为笑料或卖点之一。可以预见,随着受众基础扩大,未来可能出现以男娘角色为核心的原创影视或动画作品。而在二次元内容方面,绘本、漫画中早就有专门的伪娘题材作品问世,销路不俗。一些网络小说平台上,“女装大佬重生记”之类的作品点击量也很高,说明故事式内容与这一亚文化结合潜力巨大。

社交媒体运营与用户参与: 品牌和内容创作者还利用男娘文化强互动性的特点,开展各种社媒活动来提升用户参与度。例如某短视频APP举办“变装挑战赛”,鼓励用户上传自己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的视频,优秀者可获得奖励。结果大量网友参与,话题标签浏览量过亿,APP趁机收获了大批新用户。这种UGC(用户原创内容)活动借助男娘这一自带娱乐性的主题,达到了拉新促活的营销目的。再如有电商平台在购物节期间推出“男生也能用”的化妆品特卖专场,并邀请几位伪娘主播进行直播带货,以新奇角度切入男性美妆市场,成功吸引不少顾客下单。可见,无论是为了品牌宣传还是产品销售,只要营销者巧妙运用男娘元素并贴近年轻受众心理,就有机会取得出彩的商业效果。

粉丝经济与平台策略

粉丝打赏与圈粉效应: 男娘网红和主播之所以层出不穷,很大程度上源于粉丝经济的丰厚回报。许多粉丝愿意为自己喜爱的“女装大佬”氪金,无论是直播打赏、周边购买还是线下见面会门票,都表现出不亚于追星的热情。特别是这类偶像与粉丝的关系往往更近:他们常以“小姐妹”相称,互动显得亲民而温馨,粉丝粘性极高。这种强关系使得粉丝为支持偶像而消费时更心甘情愿。一位知名女装主播透露,其粉丝中有不少女性会寄来自己闲置的裙子、饰品供他在直播穿搭,男性粉丝则豪掷千金只为刷礼物让主播喊他一声“老公”。虽然听来戏谑,但正是这份投入,支撑了网红们的收入。据报道,某头部女装主播月收入一度达到数十万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粉丝打赏和订阅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粉丝经济的成功让更多人看到这一模式的可行性,进而投入其中,使男娘文化从爱好演变为职业成为可能。

平台流量倾斜: 各大内容平台也有意无意地推动了男娘内容的发展。他们通过算法和运营手段,给予这类内容一定的流量倾斜。一方面,平台监测到用户对新奇搞怪内容的偏好,而男娘正符合此类属性,因而会将高互动、高完播率的伪娘视频推荐给更多用户,从而放大其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平台方也会主动签约和挖掘优质创作者,加以资源扶持。例如抖音曾将艾比等网红纳入“星创计划”,提供拍摄设备和商业合作机会,培养其成为平台符号。Bilibili也邀请一些女装大佬参与官方活动、晚会演出,使其形象更广泛曝光。这种平台背书提高了男娘网红的商业价值,吸引广告主合作,实现变现良性循环。可以说,平台与创作者在这个领域形成了双赢:平台获得吸引眼球的内容来提升活跃度,创作者获得平台导流和变现渠道,从而更有动力产出内容。

社区运营与周边开发: 随着粉丝群体壮大,一些网红开始经营自己的粉丝社区与周边产品。例如建立粉丝QQ群、Discord服务器,日常与粉丝聊天互动,巩固粉丝圈层。同时推出周边商品,如印有本人女装形象的明信片、海报,甚至出版写真集或写真日历。这些周边对死忠粉丝极具吸引力,经常限量秒空。有的主播更进一步,与服装厂商合作推出联名款女装——比如某人气男娘设计了一款自己钟爱的Lolita裙,并挂在淘宝众筹上贩售给粉丝。这种模式下,粉丝既能得到喜爱的服饰也能支持偶像,一举两得。周边经济不仅增加收入,也是巩固粉丝忠诚度的方式。在日本,商业机构甚至举办男の娘偶像选秀,优胜者签约出道,推出唱片、写真,打造偶像团体。这说明粉丝经济已渗透到线下,经纪公司试图像打造女团一样来打造“伪娘男团”。虽然此类尝试目前市场影响有限,但不失为开拓粉丝经济新形态的探索。

衍生产品与市场表现

服饰与化妆品市场: 男娘文化带火了一系列相关产品的销售。在服饰方面,许多提供变装用品的商家瞄准这一市场推出专门产品。淘宝和亚马逊上出现了男用伪娘制服、加大码女装、伪娘鞋(大码女鞋)等专门分类。一些制造业厂商开发了男性专用的隐形垫胸、跨性别化妆品(如更强遮胡须的粉底)等,以满足男生女装的特殊需求。据业内透露,这些过去小众的产品近年销量明显上升,甚至形成了固定客群。例如某品牌的硅胶胸贴,据称有50%以上购买者为男性客户。再看化妆品,不少美妆品牌开始注意到男性消费者的崛起。一方面,直男护肤和彩妆市场在扩大;另一方面,伪娘群体对高遮瑕粉底、修容等产品需求旺盛。于是有些品牌推出了中性包装或干脆以男性模特演绎的彩妆系列,来吸引这些消费者。男娘网红也参与其中,通过直播或视频做化妆教程,种草相关产品。实际上,一些爆款单品正是在伪娘圈口碑相传后广受欢迎的。例如某款平价粉底因多位女装博主推荐,成为“女装神器”而热卖。可以说,男娘文化正在成为美妆时尚市场的一支隐形力量,商家若能敏锐捕捉其需求,就能开拓新的增长点。

娱乐与线下服务业: 除了实物产品,男娘文化还催生出一些服务业商机。在日本,秋叶原一带兴起了伪娘主题餐厅/咖啡厅,店员均为男性女装服务生,提供与女仆咖啡厅类似的体验。这类店铺由于新颖有趣,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本地顾客尝鲜,生意红火 (Otokonoko - Wikipedia)。在中国,虽然公开的伪娘咖啡厅尚不多见,但也出现了由男装大佬经营的摄影工作室、化妆造型店,为顾客提供男扮女的变装体验。有些女性顾客甚至会带着自己的男友上门,希望看他变装后的模样作为纪念。这类体验式消费市场正在形成。此外,演出市场上,伪娘主题的表演或走秀在部分二次元展会和夜店活动中开始出现,作为特色节目吸引观众。有的商演直接邀请女装网红登台,这对粉丝有很大号召力。线下衍生产业的出现,说明男娘文化的商业化已不限于线上,实体经济也在受益。

品牌跨界合作: 一些主流品牌尝试与男娘KOL跨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或活动。比如某运动鞋品牌找来一位知名femboy拍摄宣传片,展示其既能驾驭高跟鞋也能穿运动鞋的多面性,以此诠释产品“突破常规”的理念。又如某潮牌在新品发布上邀请女装网红走秀并合作设计限量版T恤,把他的卡通形象印在上面发售。结果粉丝争相购买,迅速售罄。此类跨界尝试既给品牌带来话题,也赋予男娘偶像更多元的商业价值,可谓双赢。因此我们可以预见,随着这一亚文化持续升温,会有更多传统行业与之联手。从营销角度看,男娘文化代表着突破与创新,能为品牌注入活力;从代言角度看,优秀的男娘代表本身就是新一代意见领袖,对特定消费群具有影响力。关键在于品牌如何找到与自身调性契合的切入点,以真诚尊重的态度合作,而非简单猎奇利用。

总体而言,男娘亚文化的商业化进程已经展现出勃勃生机。从个人主播经济到品牌跨界营销,都证明了这一领域变现潜力的存在。当然,商业运作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如何避免因手法粗糙引发消费群体反感,如何平衡社会主流价值观等。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多元和包容成为趋势的消费市场里,男娘文化所蕴含的创意和影响力,将被越来越多商业主体所重视和发掘。

学术角度分析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亚文化,“男娘”现象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学者们从性别研究、社会学、传播学等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解析和讨论。男娘文化既挑战传统性别规范,又在某些方面重塑甚至强化着某些社会观念,因而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意义的研究对象。

性别研究视角

从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的角度,男娘文化提供了一个审视性别表现与身份关系的鲜活案例。著名性别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提出“性别表演性”(Gender performativity)的概念,认为性别并非天生固有,而是通过反复的社会表演构建出来的。男娘群体的实践正是对性别表演理论的有力注解:他们通过衣着、妆容、举止的改变,实现了对社会性别角色的“反串扮演”。这种表演突出了性别特征的可塑性——当一个男性可以如此逼真地呈现女性气质时,性别被证明不完全取决于生理。学者注意到,男娘文化中许多参与者将阴柔特质当作一种创作素材来运用,而非将其视为自身牢不可破的属性 (Cuteness, josō , and the need to appeal: otoko no ko in male subculture in 2010s Japan)。这意味着,他们的性别身份(认同为男性)与性别表达(女性化打扮)是分离的,二者可以灵活组合。这个事实支持了当代性别研究中对于性别光谱的认识,即性别并非非黑即白,而存在多维度、多层次。男娘文化还让我们看到男性气质的多样化。传统上,男性气质(Masculinity)被定义为阳刚、坚毅、不事修饰。然而在伪娘现象中,我们看到一些男性主动拥抱阴柔之美,打造“可爱”、“娇柔”的形象。有学者提出“混合阳刚气质”(Hybrid masculinities)的概念,指男性吸纳了一些传统阴柔元素来重新定义自身阳刚 (Cuteness, josō , and the need to appeal: otoko no ko in male subculture in 2010s Japan)。伪娘正体现了这种混合:他们仍以男性自居,但通过女性化外表拓展了男性气质的边界。这既是对男同性别霸权(hegemonic masculinity)的疏离,也是对其的一种另类呼应 (Cuteness, josō , and the need to appeal: otoko no ko in male subculture in 2010s Japan)。因为有些伪娘在展现阴柔的同时,生活中并未完全放弃男性身份享有的某些优势,因此他们的实践被分析为既挑战又部分强化了既有的性别秩序 (Cuteness, josō , and the need to appeal: otoko no ko in male subculture in 2010s Japan)。例如,当一个直男伪娘在网络走红受到追捧,这挑战了“男人必须阳刚”的观念,但同时他往往强调自己是男性、喜欢女性,从而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异性恋父权制的框架。这个现象引起学界关于性别颠覆的限度讨论:男娘文化到底是在多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性别角色?有观点认为,它更多是为男性提供了一种表达自我的新途径,而未必真正撼动深层的性别权力结构 (Cuteness, josō , and the need to appeal: otoko no ko in male subculture in 2010s Japan) (Cuteness, josō , and the need to appeal: otoko no ko in male subculture in 2010s Japan)。毕竟,许多伪娘追求的是一种“理想女性形象”的再现(即温柔可爱、妩媚动人等符合女性刻板印象的特质),这可能无意中强化了对于女性的既定想象,只不过表演者换成了男性。这种矛盾性正是性别研究所关注的:一方面,男娘文化让性别成为表演舞台而不再是宿命,具有解放意义;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复制传统,因为男性在体验女性角色时,往往选择符合主流男性幻想的女性形象去扮演,从而未完全跳出父权制审美。所以,男娘文化在性别研究中被视为一种跨性别伪装实践(Transvestism)的新形式,一些研究将其与历史上的跨装癖或拖装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异同 (辣眼睛!伊能静儿子穿女装上热搜,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_手机新浪网)。例如,传统异装癖多指男性穿女装以获得性愉悦或心理满足,而现代伪娘更多包含社交、审美和身份表达的成分,这说明动机和社会意义已有所不同 (辣眼睛!伊能静儿子穿女装上热搜,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_手机新浪网)。总的来说,性别研究视角下的男娘文化被视为当代性别流动性的一个体现,其存在本身验证了学界对于性别非二元、多元表达的理论,同时也提供了新素材去探讨性别与欲望、性别与权力之间的动态关系。

社会学与传播学视角

次文化群体与身份认同: 社会学关注群体如何形成、与主流互动。男娘亚文化可被视为一个次文化群体(Subculture),其成员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男扮女装)构建起亚文化身份。在网络社区中,他们使用特定术语(如“女装大佬”“伪娘”等)、遵循群体规范(互相称呼姐妹、分享变装技巧),这些都是典型次文化的表现。他们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社群,在其中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社会学者发现,这种社群对于一些成员具有补偿性:许多伪娘爱好者在现实中可能无法公开自己的嗜好,但在网上社群里得到支持和赞美,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身份认同。这印证了“亚文化理论”,即某些群体会因主流文化的不接纳而转向内部寻求肯定。值得注意的是,男娘群体并非一个封闭的反主流圈子,他们与主流社会有着频繁互动,甚至通过直播、电商等参与主流经济活动。这使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逃避现实的边缘群体。相反,可以说他们是利用亚文化作为平台,影响着主流对性别的看法,达到一定的社会参与。

媒体再现与议程设置: 传播学领域则会分析媒体如何报道和呈现男娘文化,以及由此对公众态度的影响。在大众传媒中,关于伪娘的报道倾向于两极:要么采用娱乐化、猎奇的叙事,将其作为轻松话题调剂,要么以问题视角,探讨其社会影响甚至隐患。例如新浪新闻报道伊能静儿子事件的标题用了“辣眼睛”“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这样刺激性的词汇 (辣眼睛!伊能静儿子穿女装上热搜,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_手机新浪网)。这代表了一种框架:把男扮女装与心理疾病(异装癖)相联系,不免引导读者往负面解读 (辣眼睛!伊能静儿子穿女装上热搜,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_手机新浪网)。而另一方面,有些新媒体文章则强调历史渊源和文化多元,指出“男穿女装并不新奇,早已形成群体”,并引用名人如鲁迅调侃京剧男旦的话来增加可接受性 (百万粉女装大佬自曝“已成为女孩”,网友却扒出变性申请是网图?_腾讯新闻) (辣眼睛!伊能静儿子穿女装上热搜,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_手机新浪网)。不同媒体框架影响了公众的理解路径。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告诉我们,媒体突出什么议题,公众就更关注什么。过去主流媒体对伪娘的关注点多在道德和奇观层面,这导致社会讨论一度聚焦于“该不该容忍这种现象”。但随着近年新媒体、自媒体的崛起,话语权分散,很多对伪娘友好的声音得以及时传播,比如网民原创的视频、帖子强调的是乐趣和美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让舆论逐渐多元。传播学者或许会研究社交媒体上正面与负面帖文的比例、扩散速度,来评估社会接受度的变化。同时,也有研究探讨网络迷因(meme)在推动此文化上的作用。“UP主女装”“想看女装”等弹幕梗的流行实际上属于迷因传播,让更多不熟悉伪娘文化的人也耳濡目染,从而降低陌生感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这体现了网络传播中“戏谑正常化”机制:通过戏谑的方式把一个原本非主流的行为慢慢常态化。正如有评论指出,几年下来,“女装大佬”从新鲜猎奇变成了网民嘴里的日常笑谈,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传播塑造认知的过程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 (辣眼睛!伊能静儿子穿女装上热搜,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_手机新浪网)。

社会规范和宽容度变化: 社会学另一个视角是考察社会规范的变迁。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在这个时代男娘文化可以兴起?学者可能会将其与社会宽容度和个体主义价值上升联系起来。当代社会,尤其在都市中,自我表达被高度重视,多元价值观渐成主流,对非传统行为的接受度提高。有人将男娘文化视为后现代身份实验的一种——在后现代条件下,身份认同是流动且可选择的,人们勇于尝试各种生活方式而不觉得背离正轨。这个宏观背景造就了伪娘群体的生存土壤。如果放在更保守的时代,类似行为可能遭受严厉打击甚至难以存在。但今天,不仅年轻人,连一些公共人物(如Magic Johnson支持跨性别儿子 (辣眼睛!伊能静儿子穿女装上热搜,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_手机新浪网)、伊能静公开支持儿子穿裙 (辣眼睛!伊能静儿子穿女装上热搜,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_手机新浪网))都站出来为多元性别表达背书。这些社会资本较高的人物的表态,无疑对社会规范有引领作用。另外,法学和社会政策上,一些国家/地区对性别多样性的保障也在提升,例如对LGBTQ的法律保护等,虽然伪娘未必直接受法律关注,但整体氛围有助于他们免于歧视和迫害。社会学研究或会通过问卷调查不同年代人对伪娘的态度,来量化这种规范变化。也可能做深度访谈了解伪娘群体的自我意义构建:许多人并不认为自己在“对抗”社会,只是觉得在目前的环境下做自己是可以被允许的。他们的叙事折射了社会容忍度的变化,以及某种新常态的形成:正如有文章总结的,“在今天看来,大家对‘女装大佬’多是宽容多过恐惧” (辣眼睛!伊能静儿子穿女装上热搜,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_手机新浪网)。这句话本身就可以成为社会观念转变的写照和注脚。

文化意义与未来展望: 从文化社会学的高度来审视,男娘亚文化可以说是当代性别文化的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社会对性别角色的焦虑与幻想。有人可能会把伪娘文化和历史上的“花样美男”风潮、“中性风”潮流做对比,认为这是一脉相承的人类对阴阳平衡美的追求在新时期的表现。而传播全球化、互联网互联又赋予它更加狂欢和普及的面貌。无论从哪个学科切入,研究男娘文化最终都有助于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时代的性别边界正在向何处发展? 社会是否会因为有了这些勇于模糊边界的人,而变得更加开放多元?抑或当潮流退去,一切会重归传统?有学者保持谨慎,认为这股风尚或只是昙花一现的“娱乐泡沫”,几年后可能被新的梗取代 (“女装大佬”背后那些无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 机核 GCORES)。但也有观点相信,这代表一种不可逆的观念进步,就像女性穿裤装早已从离经叛道变为司空见惯一样,男性穿裙装终有一天也不再令人侧目。

综上所述,从学术角度看,男娘网络亚文化不仅仅是年轻人的自娱现象,而是一场涉及性别、身份、文化的生动社会实验。它的出现和发展,为各领域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去理解当代社会的变迁。在不断的讨论和碰撞中,我们也许正在见证性别观念新范式的孕育。从这个意义上说,男娘文化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都远超其表面的“猎奇”性质,它是当代文化多样性与性别平等对话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正如一篇评论所言:“美可以是多元的,男生同样可以大胆爱美,活出真我” (辣眼睛!伊能静儿子穿女装上热搜,异装癖有趣还是有病?_手机新浪网)——这大概就是男娘亚文化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之一。

本文由多元性别中文数字图书馆 https://transchinese.org 整理编辑。

参考资料:

Share on Share on